鼓浪屿万国建筑
鼓浪屿岛上建有中国最早的保龄球馆和现代足球馆,诞生中国第一家汽水厂,曾有13个国家在岛上设立领事馆,华侨富商也相继在这兴建私家别墅。鼓浪屿因此有“万国建筑博览”之美称。
如果你曾去过鼓浪屿,看过日光岩,赏过皓月园,闻过鼓浪洞天,那现在就只差鼓浪屿的万国建筑博物馆了。碧海蓝天搭配着鳞次栉比的万国建筑,使得鼓浪屿美貌和才气并存,化身城市中的“林徽因”。带你看鼓浪屿的“才气”所在。
美国领事馆。美国领事馆位于三明路26号。1871年美国领事与清朝政府协商在此建立海上医院, 1891年作为“大金洋行”的药库。1893年美国国政府将药库收回并开始建造其驻厦领事馆,1930年又在原址翻建。整座建筑采用美式古典复兴主义建筑风格,以红白色就基调,立面使用古典科林斯式的巨柱,建筑装饰简洁流畅,带有浓郁的美国建筑色彩。
英国领事馆。英国领事馆位于漳州路5号。建于1863年前,是鼓浪屿最早的两栋西洋建筑之一。几经变故损毁,如今在此的建筑是20世纪90年代末,仿英国领事馆重建的。建筑平面呈“L”形,入口朝东南,底层设计有高2米的防潮层,室内装饰精美,铺设水泥花砖。
福音堂。福音堂位于晃岩路40号。建于1903年,全称为中华基督教会鼓浪屿福音堂。教堂建筑为英式,古朴典雅,正面是四根线条简洁的方形立柱,两侧山墙装饰有植物藤蔓纹浮雕。教堂可同时容纳千人听讲,建成后名噪一时。现在作为基督教托老院使用。
汇丰银行公馆。汇丰银行公馆位于鼓新路57号,坐落于鼓浪屿的巨大断崖顶上,格外惹人注目,始建于1864年,位于是一座占地近400平方米的英式建筑。设计极具巧思,整座建筑牢固固定在整块岩石之上,呈丁字形分布,面海的一面设计独具匠心,视角极为开阔。后被使用作为造船厂职工宿舍。
观海别墅。观海别墅位于田尾路17号,于1918年建成。1920年被印尼华侨黄奕住购为私人别墅。建筑为西班牙式,毗邻菽庄花园,东、西、南三面临海。现为福建省鼓浪屿干部休养所。
大夫第和四落大厝。大夫第位于海坛路58号,为闽南二落燕尾式四合院民居建筑,大夫第右侧为四落大厝(中华路23号、25号),这些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厝,是鼓浪屿现有最早的民居。两处建筑院落均为闽南传统民居,主人为在鼓浪屿当地颇有影响的家族“草铺黄”之代表人物黄旭斋。在众多西洋建筑楼群众,这片闽南大厝显得格外突出,为鼓浪屿建筑增添了许多的别样情趣。
船屋。船屋位于鼓新路48号,是原救世医院医生黄大辟在1920年前后建成的别墅。因为建筑基地呈长三角形,从上往下看,整幢别墅如同一艘正待远航的海轮,故名曰船屋。别墅共四层,以欧美近代建筑风格为主,以中轴线为准严格对称。现作为特色家庭旅馆对外开放。
别墅矗立于笔架山顶,屋前有长长的双向花岗岩蹬道直上前厅,前厅平台侧边有一株茂密的千年樟,掩映着入口。前厅有一个诺大宽敞的大平台,连着后面的居室,站在平台之上,可远眺厦门。别墅最大特点是随形就势,突出实用性。1957年,88岁的林文庆在新加坡去世,遗嘱中将自己五分之三的财产捐给厦大,包括这幢别墅。如今别墅已被厦门大学重新修复,焕然一新,作为林文庆纪念堂对外开放。
漫步在鼓浪屿的古老建筑群中,迎着拂面的海风,仿佛回到了19世纪那个闲适的渔村,那是一种无法言状的美。当我们走到了街口的拐角,一栋别致的欧式别墅映入眼帘。好像一手巨轮,扬起了帆。水手立于桅杆上,在带着些腥味的海风中极目远眺,看那大海壮阔无边,看那天空朵朵白云。是的,这就是著名的船屋。它是一艘细腻的船,那静美的欧式墙砖与打开木窗垂下的玫瑰,使你不由去摸一摸,感受那些年的美。它又是豪放的,不愿被绳索缚住手脚,好像一下冲进海的怀抱中去。
老街的车水马龙、人来人往可暂且不提,毕竟我们眼前是四大别墅的所在了。没错,眼前这座便是中式老宅,此时已改成了一间书店大名鼎鼎的虫洞书店。然而你细细看,它昔日风韵犹存。房顶上铺着的琉璃瓦,映着透过树叶的光,显得熠熠生辉。一根根江木的柱子,油着大红漆的表皮已斑驳不已。扶着栏杆走上台阶,那紫红色的廊门与高悬的匾额,透着些古韵,而那不知被雨水侵蚀了多少的石栏,更是让人迷茫不已。坐在廊上看本书喝杯茶,想必是极其美好的。